jinnianhui金年会

    jinnianhui金年会生命体外诊断试剂专业厂商

    English
    • 全部商品
      返回
    • 流式荧光
    • 化学发光
    • 分子诊断
    • 临床生化
    • 仪器

    订单支付已成功

    订单支付已成功,请继续浏览网页...

    投诉建议提交成功

    感谢您提交的投诉和建议,我们会在24小时内回复您。非常感谢您的关注,请继续浏览网页……

    关于2025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申报项目的公示

    2025-03-25 09:01:22     阅读量:158
           我公司董事长姚见儿先生,拟联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陈鸣教授,府伟灵教授,天津大学仰大勇教授,重庆医科大学谢国明教授及中元汇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易维京先生等共同申报2025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 按照相关要求,特进行公示。公示期: 2025年3月25日至2025年4月2日 ,公示期间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实名反映,逾期不予受理。
           提出异议的单位或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 袁方
    联系电话:021-58822605
    联系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汇庆路412号

    2025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申报项目公示表
    申报奖项类别:非基础医学类项目
    项目名称 重大疾病痕量标志物精准检验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
    提名者 重庆市医学会 提名等级 一等奖
    项目简介 肿瘤、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超早期的标志物量值处于痕量水平,如何实现其灵敏检测和特异识别,并研发国产化产品,是临床诊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项目组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10项课题资助下,历经20年,从“理论-技术-产品”对上述瓶颈问题进行系统性攻关,取得如下成果:
    1. 阐明痕量标志物多谱段声/电磁波生物传感机制及表征规律,为物理传感在检验医学领域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国际上首次系统解析兆-吉-太赫兹多谱段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漏声表面波传感器及太赫兹电磁波的痕量标志物表征规律,阐明以DNA分子创制多谱段声/电磁波生物传感检测元件的生物-物理信号特征性转换机制,为首次将上述先进物理技术系统性应用在检验医学领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开拓医工融合新领域。
    2. 首创痕量标志物传感检测关键技术,为疾病超早期精准诊断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达国际领先水平:首次创建基于电磁超构表面的痕量标志物传感平台,将检测灵敏度从pM提升至aM量级;创立生物分子识别元件多维空间取向的界面调控策略,大幅提升物理传感跨尺度多靶标特异识别能力;率先研发低温乳液聚合的磁性微球双色荧光编码技术,实现100种标志物的高通量检测,将同类技术检测通量提升1个量级;创建多聚化抗体介导超小粒径微球免疫层析技术,反应时间缩短至5min,现场即时检测速度达行业领先水平。
    3. 研发声/电磁波及便携式生物传感检测仪及配套试剂,实现痕量标志物检验仪器及体外诊断(IVD)试剂的国产替代并产业化:创研国内首台全自动流式荧光免疫分析仪及基于多谱段电磁波检测的59个IVD试剂,打破国外垄断,实现相关仪器试剂国产化“零”的突破;开发了11个便携式IVD试剂,实现痕量标志物现场检测产品的国产化,技术达国际领先;率先研发6通道漏声表面波生物传感器微阵列检测仪,实现无标记物理声学检验仪器的原创性攻关,极大降低检测成本。
    研究成果在《N Engl J Med》、《Nature Protocols》及《Sci Adv》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论文27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9件、实用新型专利16件;牵头/参与制定专家共识12部。获批17个三类及53个二类IVD试剂医疗器械注册证,转化金额68亿元。主办全国培训班17次,学员近4000人次,在国内10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累计诊疗患者超10亿人次,近三年销售收入27.7亿,成功孵育1家IVD主板上市企业和1家重庆本土龙头IVD企业。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1、Chen M, Luo D. A CRISPR path to cutting-edge materials. N Engl J Med. 2020;382(1):85-88.
    2、Chi Yao, Rui Zhang, Jianpu Tang, Dayong Yang, 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 (RCA)-based DNA Hydrogel, Nature Protocols, 2021, 16, 5460-5483.
    3、Xu H, Xia A, Wang D, Zhang Y, Deng S, Lu W, Luo J, Zhong Q, Zhang F, Zhou L, Zhang W, Wang Y, Yang C, Chang K, Fu W, Cui J, Gan M, Luo D, Chen M. An ultraportable and versatile point-of-care DNA testing platform. Sci Adv. 2020;6(17):eaaz7445.
    4、Zhou L, Gao M, Fu W, Wang Y, Luo D, Chang K, Chen M. Three-dimensional DNA tweezers serve as modular DNA intelligent machines for detection and regulation of intracellular microRNA. Sci Adv. 2020 ;6(22):eabb0695.
    5、Chi Yao, Yuwei Xu, Jianpu Tang, Pin Hu, Hedong Qi, Dayong Yang, Dynamic Assembly of DNA-ceria Nanocomplex in Living Cells Generates Artificial Peroxisom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13, 7739.
    6、Yuhang Dong, Feng Li, Zhaoyue Lv, Shuai Li, Meihe Yuan, Nachuan Song, Jinqiao Liu, Dayong Yang, Lysosome Interference Enabled by Proton-Driven Dynamic Assembly of DNA Nanoframework inside Cell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2, 61, e202207770.
    7、Sha Yang, Xinyu Zhan, Xiaoqi Tang, Shuang Zhao, Lianyu Yu, Mingxuan Gao, Dan Luo, Yunxia Wang, Kai Chang, Ming Chen, A multiplexed circulating tumor DNA detection platform engineered from 3D-coded interlocked DNA rings, Bioactive Materials. 2021, 10, 68-78
    8、Feng Li, Shuai Li, Xiaocui Guo, Yuhang Dong, Chi Yao, Yangping Liu, Yuguang Song, Xiaoli Tan, Lizeng Gao, Dayong Yang, Chiral Carbon Dots Mimicking Topoisomerase I To Mediate the Topological Rearrangement of Supercoiled DNA Enantioselectivel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0, 59, 11087-11092.
    9、You Wu, Wang Luo, Zhi Weng, Yongcan Guo, Hongyan Yu, Rong Zhao, Li Zhang, Jie Zhao, Dan Bai, Xi Zhou, Lin Song, Kena Chen, Junjie Li, Yujun Yang, Guoming Xie. A PAM-free CRISPR/Cas12a ultra-specific activation mode based on toehold-mediated strand displacement and branch migration. Nucleic Acids Res. 2022;50(20):11727-11737
    10、Zhi Weng, Hongyan Yu, Wang Luo, Yongcan Guo, Qian Liu, Li Zhang, Zhang Zhang, Ting Wang, Ling Dai, Xi Zhou, Xiaole Han, Luojia Wang, Junjie Li, Yujun Yang, Guoming Xie. Branch Migration: A Mechanism for Flexible Control of DNA Strand Displacement. ACS Nano. 2022;16(2):3135-3144.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1、阳莎;陈鸣;唱凯;詹新宇;汤晓琦;肖瑶;赵爽。一种利用3D条形码的DNA分子检测方法,国家发明专利,ZL202010851879.6
    2、白艳军;姚见儿;李久彤。一种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分型方法及试剂盒,国家发明专利,ZL200510030338.2
    3、易维京;赵忠颢;李伯宏。一种免疫原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国家发明专利,ZL201810538659.2
    4、陈鸣;贾双荣;徐清华;唱凯;张可珺;李发科。倒插式液相声表面波检测装置及其阵列,国家发明专利,ZL201010292260.2
    5、杨翔;府伟灵;黄庆;罗阳;刘跃平;余抒;徐含青;赵祥; 刘羽;杨柯;黄娇祺。多种病原菌平行检测的滚环扩增太赫兹超材料生物传感器及其检测方法,国家发明专利,ZL201610061139.6
    6、杨翔;杨柯;府伟灵。一种可重复使用的高通量型太赫兹超材料快速检测方法,国家发明专利,ZL201910900152.X
    7、姚见儿;周雪雷;罗朝领;茅柳娟。一种指示高剂量钩状效应的方法,国家发明专利,ZL200510026872.6
    8、姚见儿;周雪雷;罗朝领;茅柳娟。一种指示免疫反应中异嗜性抗体干扰的方法,国家发明专利,ZL200510027165.9
    9、李久彤;姚见儿;白艳军;周雪雷;张晓峰;周伟。一种提高免疫检测灵敏度的方法,国家发明专利,ZL200810207959.7
    10、易维京;朱攀;任燕斌;赵威;赵忠颢。四种血液来源蛋白的纯化方法,国家发明专利,ZL202010811276.3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陈鸣:本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设计、实施及总结工作。对研究成果创新点1、2、3均有突出贡献:1、阐明痕量标志物多谱段声/电磁波生物传感机制及表征规律,为疾病超早期精准检测奠定理论基础;2、创研痕量标志物传感检测关键技术,实现其在不同场景下的超敏检测、特异识别、同步分析及便携测试;3、率先研发6通道漏声表面波生物传感器微阵列检测仪,实现无标记物理声学检验仪器的原创性攻关,极大降低检测成本。
    府伟灵:本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项目实施及总结工作。对研究成果创新点1、2、3均有突出贡献:1、解析兆-吉-太赫兹多谱段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漏声表面波传感器及太赫兹电磁波的痕量标志物表征规律;2、基于电磁超构表面的传感界面痕量标志物传感平台,将检测灵敏度从pM提升至aM;3、研发6通道漏声表面波生物传感器微阵列检测仪,实现无标记物理声学检验仪器的原创性攻关,极大降低检测成本。
    谢国明:本项目主要完成人。对研究成果创新点1、2有突出贡献:1、阐明以DNA分子创制多谱段声/电磁波生物传感检测元件的生物-物理信号特征性转换机制;2、创立生物分子识别元件多维空间取向的界面调控策略,大幅提升物理传感跨尺度多靶标特异识别能力。
    仰大勇:本项目主要完成人。对研究成果创新点1、2有突出贡献:1、阐明以DNA分子创制多谱段声/电磁波生物传感检测元件的生物-物理信号特征性转换机制;2、创立生物分子识别元件多维空间取向的界面调控策略,大幅提升物理传感跨尺度多靶标特异识别能力。
    唱凯:本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项目具体实施工作,主要参与创新点1和2的研究工作:1、发现兆赫兹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谐振频率-压电的电荷校正原理和阐明吉赫兹漏声表面波(LSAW)传感器的液-机-电多物理场耦合与耗散机制;2、创建物理传感生物分子识别元件多维空间取向的界面调控策略,克服了复杂生物样本中痕量标志物特异性识别难题。
    杨翔:本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项目具体实施工作,主要参与创新点1和2的研究工作:1、解析了太赫兹(THz)电磁波与疾病标志物相互作用的波谱模型;2、构建了与等温扩增反应产物尺寸相匹配的THz电磁超构表面,系统研究了表面不同金属纳米颗粒对THz波信号响应及增强机制,研发出恒温扩增型THz痕量核酸标志物传感平台。
    张阳:本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参与创新点1的研究工作:解析了太赫兹波与疾病标志物相互作用的波谱模型,克服了非标记检测的技术瓶颈。
    王云霞:本项目主要完成人,对研究成果创新点3有贡献:研发了6通道漏声表面波生物传感检测仪。
    姚见儿:本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项目具体实施工作,主要参与创新点2和3的研究工作,率先研发了低温乳液聚合的磁性微球双色荧光编码技术,实现了100种标志物的高通量检测,突破了痕量标志物同步分析的技术瓶颈;创研了国内首台全自动流式荧光免疫分析仪及43个荧光电磁波段的IVD试剂,打破国外垄断,实现相关仪器试剂国产化“零”的突破。
    易维京:本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项目具体实施工作,主要参与创新点2和3的研究工作:2、创建了多聚化抗体介导超小颗粒微球的免疫层析技术,为现场即时检测提供了全新技术;3、研发了16个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的二类IVD试剂及11个便携式IVD试剂,实现痕量标志物现场检测产品的国产化。
    高铭萱:本项目完成人之一,对研究成果创新点2有贡献:创立了系列DNA纳米结构痕量核酸标志物检测技术,将兆-吉赫兹频段传感界面的特异性提升至单碱基分辨率水平,并实现了amol量级的灵敏度。
    包静:本项目完成人之一,主要参与创新点2的研究工作:创立了系列DNA纳米结构痕量核酸标志物检测技术,将兆-吉赫兹频段传感界面的特异性提升至单碱基分辨率水平,并实现了amol量级的灵敏度。
    阳莎:本项目完成人之一,主要参与创新点2的研究工作:建立磁性微球双色荧光编码技术,实现了100种标志物的高通量检测,突破了痕量标志物同步分析的技术瓶颈。
    赵爽:本项目完成人之一,从事创新点1的研究工作:阐明漏声表面波传感器的液-机-电多物理场耦合与耗散机制,实现了漏声表面波传感器痕量疾病标志物生物-物理信号的特征性转换。
    杨宇君:本项目主要完成人。对研究成果创新点2有突出贡献:创立生物分子识别元件多维空间取向的界面调控策略,大幅提升物理传感跨尺度多靶标特异识别能力。
    主要完成单位及其贡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了本项目的绝大部分工作,包括项目的总体设计、课题申请与完成、文章发表、专利申请及转化研究。突破物理传感检验医学应用瓶颈,解析兆-吉-太赫兹多谱段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漏声表面波传感器及太赫兹电磁波的痕量标志物表征规律,实现多场景下复杂生物样本中痕量标志物生物-物理信号的特征性转换,为国际上首次将上述先进物理技术系统性应用在检验医学领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创研痕量标志物传感检测关键技术,将检测灵敏度从pM提升至aM,并成功实现复杂生物样本中多靶标的特异识别;率先研发6通道漏声表面波生物传感器微阵列检测仪,实现无标记物理声学检验仪器的原创性攻关。
    2、重庆医科大学:阐明以DNA分子创制多谱段声/电磁波生物传感检测元件的生物-物理信号特征性转换机制,创立生物分子识别元件多维空间取向的界面调控策略,大幅提升物理传感跨尺度多靶标特异识别能力。
    3、天津大学:建立了DNA纳米结构的痕量标志物传感检测关键技术,将检测灵敏度从pM提升至aM,并成功实现复杂生物样本中多靶标的特异识别,为疾病超早期精准诊断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4、上海jinnianhui金年会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根据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提出的痕量标志物传感检测关键技术,建立了低温乳液聚合的磁性微球双色荧光编码技术,实现100种标志物的高通量检测,克服痕量标志物同步分析难题,成功研制国内首台全自动流式荧光免疫分析仪,并获批“癌胚抗原测定试剂盒(流式荧光发光法)”等16个三类及“十五项自身抗体谱检测试剂盒(流式荧光发光法)”等27个二类IVD试剂。
    5、中元汇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根据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提出的痕量标志物传感检测关键技术,通过建立创建多聚化抗体介导超小粒径微球免疫层析技术,将反应时间缩短至5min,为现场即时检测提供了全新技术,获批1个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三类IVD试剂、“N-末端脑钠肽前体检测试剂盒”等10个二类IVD试剂。此外,搭建了非均匀超小粒径胶乳微球免疫分析技术及规模化生产工艺,开发了肌红蛋白检测试剂盒(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等16个二类IVD试剂,实现了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
    备注  
     
    上海jinnianhui金年会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5年3月25日

    业务热线

    400-035-8689

    周一至周五

    9:00—17:30

    技术热线

    400-089-8021

    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