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早期识别肝癌?谈肝癌筛查
Tellgen
2018-07-25 14:15:36 阅读量:6125
一、背景
我国是肝癌的主要高发区,有1.2亿乙肝感染者,新发肝癌占全球发病总数的55%。肝癌起病隐匿,病程短,预后差,早期筛查与诊断对肝癌的有效治疗和改善预后转归尤为重要。
肝癌发病隐匿,在一般情况下,早期症状不明显,很难被人们所重视,临床上很多肝癌患者往往在发现时其病情就已经进入了中、晚期,仅30%的患者有手术切除机会,切除后5年内转移、复发率高达60%~70%,总体5年生存率低,仅7%~10%。
据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的资料显示,直径小于5厘米的小肝癌根治性手术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达72.9%,小于2厘米的肝癌手术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高达86.4%,而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因此,对肝癌高危人群进行定期肝癌筛查,定期检查,早发现、早处理相当重要。
二、哪些是肝癌的高危人群呢?
2017年6月26 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发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 年版)》,明确指出下列患者是肝癌的高危人群:
(1)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
(2)长期酗酒
(3)非酒精脂肪性肝炎
(4)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
(5)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
(6)有肝癌家族史等的人群
(7)尤其是年龄 40 岁以上的男性风险更大。
我国的肝癌发病率从30岁开始已明显上升,至45岁达高峰,近年研究发现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向更低年龄组发展的趋势。因此,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年龄更应提前。
三、如何筛查肝癌
肝癌筛查目前尚无金标准,但定期进行血甲胎蛋白(AFP)测定+上腹部B超检查是一种行之有效办法。
甲胎蛋白是一种糖原蛋白,主要来源于哺乳动物胚胎期的肝脏实质细胞和卵黄囊细胞,是原发性肝癌较为特异的生化指标。自应用于临床以来已使肝癌的诊断准确率大大提高, 其阳性检出率可达70 %。目前临床上更多的将AFP和CEA联合检测,可提高两项肿瘤标志物的辅助诊断价值,
此外,建议同时做肝功能、血常规检查,对乙肝患者应再加做乙肝五项、HBV-DNA定量测定,以进一步了解肝脏情况。
对上述高危患者半年检查一次,当AFP增高或发现可疑病灶时进一步做上腹部增强CT或磁共振,以便早期发现小肝癌。
若在乙肝肝硬化基础上,有肝癌家族史、肥胖、糖尿病、饮酒、肝毒性物质接触(黄曲霉毒素、肝毒性药物、肝毒性化学物质),每一项均会增加患肝癌风险。对这些更高危病人,建议至少每3个月进行一次随访筛查,项目包括肝功能、乙肝五项、HBV-DNA定量、甲胎蛋白、上腹B超、血常规。
本文来源于王伯军大夫谈消化,部分内容有修改